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資源
2016-08-31 來源: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
互聯網邏輯網站建設講的是什么,是讓企業家看到未來,花未來的錢。金融的邏輯是年輕人敢不敢花未來的錢,這兩個問題支撐著國家金融帝國。美國有兩個總統非常偉大,一個是華盛頓,另一個是克林頓,這兩個時代為美國現在的經濟增長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以前我們講三個元素,叫生產者、消費者、消費品這三個是分開的,但是互聯網網站建設企業把這三者給整合到一塊了。產品的消費滲入到生產的過程中去,比方說你做大米,人家現在開發了一種新的方式,就叫社交中毒的方式,這塊土地跟你沒有關系,你就把大米在朋友圈分享。我認識幾個到北京來創業的80后,兩年時間靠著賣面膜賺了20億元,還占據了孟非主持的《非誠勿擾》,這種新興體態的增長是非常快的。
我們的國家“十三五”提出一個概念叫“分享經濟”。我們的領導人是這么說的:要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生產力,支持基于互聯網網站建設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叫創新的概念。就是說除了分享經濟之外,我們還有哪些元素可以用?業內常說,看一個人或者一個產品的價值,戰爭年代看你有多少軍隊,和平年代看你有多少品牌,互聯網年代看你有多少粉絲。在社交眾籌時代,粉絲就意味著影響力,而移動互聯網存在的意義就是把弱關系變成強關系。
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八年前,中國有位縣級干部去美國考察,當時他住在美國的老百姓家里。后來他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接班人,訪美時他與美國總統會面,百忙之中提出要看18年前的房東。他為那位房東準備的禮物,就是一壇女兒紅。你想一個大國領導人,就帶了這樣一壇酒。這就叫蘊藏十八年,只為這一天——品牌的背后是故事。
再來看另一個案例。中國人賣礦泉水是打價格戰,法國人是怎么賣水的呢?阿爾卑斯山腳下,一百年前一個小鎮,方圓一百公里之內沒有一個工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整個是廢墟,一個傷兵拄著拐杖回到家鄉喝了一口泉水身體就好了,這個水叫依云,依云占全世界水銷量的10%,但實際上這家工廠的礦泉水賺的錢要比中國十幾億人喝的礦泉水賺的錢還要多。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其實有非常多的機會,包括明年會推出西藏的水,也是我們策劃的。其實我覺得賀主任剛才講的非常好,什么叫企業家?企業家就是善于在經濟寒冬找到商業的機會的人。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如何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資源,值得大家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