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 來源: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
在“互聯網+”行動推進中,“互聯網+醫療”不斷發展,已經逐漸滲透到包括預約看病、在線咨詢、遠程診療、病情監測、康復隨訪等在內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醫療技術發展、醫療服務水平提升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在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中,互聯網能夠做些什么?
1.促進實現分級診療
實現分級診療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患者信息共享。互聯網在實現醫療數據共享、互聯互通等方面擁有巨大潛力。互聯網的數據共享可以實現患者無論在哪個機構就診,醫務人員都能及時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診療、用藥情況,全程跟蹤病人的身體狀況信息,為患者提供連續的服務;還可以打破醫院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各級醫院之間的患者信息共享;并且可以促進建立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制度等,促進分級診療的真正落實。
2. 完善醫院服務管理
互聯網能夠完善醫院服務管理,推進醫院精細化管理、優化就醫診療流程,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的同時帶來更好的就醫感受。此外,還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對醫療服務行為、財務會計和醫療費用等大數據進行及時獲取、分析比較,提升醫療監管的能力、增強醫院監管和評價效果,通過大數據分析能更精準地制定政策、決策。互聯網技術將在醫院服務管理的完善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助力智能醫療服務
關于智能醫療服務,互聯網可以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開展在線健康咨詢、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等便捷服務。引導醫療機構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裝備,面向基層、偏遠和欠發達地區,開展遠程病理診斷、影像診斷、專家會診、監護指導、手術指導等遠程醫療服務。
醫改意見中也提到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但受制于定價、醫保等政策因素,多年來的發展緩慢。然而互聯網的進步給予了遠程醫療更大的可能性。雖然仍然是以診斷、會診等為主要內容,但遠程醫療正在呈現出一種平臺化的趨勢,醫院、醫生、患者,甚至設備、藥品、數據等企業都可以接入其中,形成“空中醫院”。
4.搭建資源下沉平臺
互聯網可以為優質醫生資源下沉到基層搭建信息平臺,促進醫生與患者信息匹配,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提升醫療效率。過去兩年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放開了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可以預見在打破多點執業限制之后,互聯網可以更好地協助醫生跨區域醫治“合適的患者”,也可以幫助患者匹配“合適的醫生”。
5.便利醫療人才培養
互聯網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與遠程醫療等手段加強基層醫療培訓,培養更多合格的值得信賴的醫生。醫改意見中要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養培訓”,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目前中國合格醫生匱乏,老齡化和二孩政策使得這種局面更加嚴峻,而互聯網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方式,醫生可以通過遠程醫療、遠程課程學習了解新的醫學信息和研究成果,為醫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提供便利,從而提升醫生的整體專業水平,增加合格的值得信賴的醫生。特別是,培養基層醫生使用移動醫療設備,做好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可助力“保基本、強基層”。
6. 實現居民健康管理
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互聯網 + 健康管理”能做到更快速、更精確、更高效, “預防為主”的目標終會成為現實。互聯網醫療非常適宜慢性疾病的日常管理,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實時采集慢性病患者數據,從而給予實時干預與指導,將疾病控制于早期和前期,為患者切實帶來利益。同時,慢性疾病的早期預防和及時管理可以顯著降低疾病發生發展的速度,實現居民健康管理。
7.增強應急防控能力 醫改意見中提出要“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險因素,進一步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互聯網可以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增強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例如在2003年非典時期采用互聯網技術建設的全國SARS疫情監測網絡直報信息系統,不僅可完成從基層醫療機構到中央對SARS疫情的直接報告,可以進行個案調查及個案分析,并能夠及時、準確掌握各地非典疫情監測情況。此外,大數據在預測疫情上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提前布局防控疫情。 |